重要提示: 请勿将账号共享给其他人使用,违者账号将被封禁!
查看《购买须知》>>>
找答案首页 > 全部分类 > 职业资格考试
搜题
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搜题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主观题]

问题:(1)硝酸铵(NH4NO3)是一种常见的氮肥,硝酸铵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2)硝酸铵中氮元素、氢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3)某花卉基地需要配制100kg10%的硝酸铵溶液,基地的实验室中现有200kg5%的硝酸铵溶液和50kg30%的硝酸铵溶液,若选用这两种溶液混合配制,应该如何进行?(4)请你对上述导入进行评价。

背景材料:

好的新课导入,快速有效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的情绪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很快地进入到课堂学习的氛围中来,提高课堂效率。以下是《氮肥的性质及应用》课堂的导入:教师:刚才上课问好的声音很响亮,同学们应该是没人饿着肚子来上课的吧。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质生活比过去丰富了很多,我们来看看过去世界上粮食产量的情况。学生惊叹。

问题:

(1)硝酸铵(NH4NO3)是一种常见的氮肥,硝酸铵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

(2)硝酸铵中氮元素、氢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

(3)某花卉基地需要配制100kg10%的硝酸铵溶液,基地的实验室中现有200kg5%的硝酸铵溶液和50kg30%的硝酸铵溶液,若选用这两种溶液混合配制,应该如何进行?

(4)请你对上述导入进行评价。

查看答案
更多“问题:(1)硝酸铵(NH4NO3)是一种常见的氮肥,硝酸铵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2)硝酸铵中氮元素、氢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3)某花卉基地需要配制100kg10%的硝酸铵溶液,基地的…”相关的问题

第1题

问题:(1)请你分析本教学过程符合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哪种学习方式,其优点是什么?(2)该种教学理念的主要特征是什么?(3)教师在贯彻该教学理念时应怎样做?

背景材料:

以下是《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的教学过程。

引入--淡化结构对性质的影响,突出知识与用途的结合。

投影元素周期表,碳和硅元素被称为元素中的豪门二杰,碳统领了有机界,硅统领了地壳。

展示岩石、“金镶玉”、泳帽、航天飞船、瓷房子的图片,指出硅元素构成的物质的材料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学案自学、小组展示

学案包括以下八项内容:学习目标、知识回顾、新课导入、阅读理解、实验(问题)探究、思考交流、反馈练习、知识框图,结合初中学生已经有了关于二氧化碳的知识,学案从物质分类和化合价变化的角度回顾二氧化碳的性质,从而引出二氧化硅是酸性氧化物,可以与碱、碱性氧化物反应,但不溶于水,根据化合价判断它有弱氧化性,利用学案和课本引导学生阅读自学。

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学生自主完成二氧化硅的有关化学性质的化学方程式,小组互查,然后学生展示所书写的化学方程式,教师进行反馈矫正,学生的主要问题是二氧化硅和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书写不正确,个别同学认为二氧化硅和水反应。

交流与反馈

在自学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学生认识到可以利用硅酸钠和盐酸反应制备硅酸,教师为学生提供了相应的试剂,同学们小心翼翼地做实验,但是事与愿违同学们根本没有看到预想的结果。是什么原因导致实验的失败?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中的实验步骤。

教学中的展示、交流、反馈几个环节一般是交替进行的,例如:关于二氧化硅的性质教学,学生先交流然后展示,对展示中的问题教师及时予以反馈,还有硅酸的制备学生交流、实验、再学习,然后教师反馈强化。

总结

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板书进行总结,并归纳在学案上。

问题:

(1)请你分析本教学过程符合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哪种学习方式,其优点是什么?

(2)该种教学理念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3)教师在贯彻该教学理念时应怎样做?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问题:(1)概念图的理论基础是什么?(2)简述概念图理论应用于化学教学的意义。

背景材料:

概念图是由美国康奈尔大学的JosephD.Novak教授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它是一种用来组织与表征知识的有用工具,通常是将有关某一主题的不同级别的概念或命题置于方框或圆圈中,再以各种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起来,形成关于该主题的概念或命题网络。这种把概念之间的意义联系以科学命题的形式有机地联系起来的空间网络结构图,叫概念图。化学和其他科学一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科学,学生在化学学习中,除了需要掌握各种化学概念和化学原理外,还要掌握它们之间复杂的关系。所以,概念图对化学学科的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

问题:

(1)概念图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2)简述概念图理论应用于化学教学的意义。

点击查看答案

第3题

问题: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硫的转化”这一教学内容的有关任务:(1)试确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2)说明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3)说明本节课教师可以使用的教学方法。(4)请给出对本课内容进行硫的转化”教学活动的设计思路。

背景材料:

阅读下列三段高中化学中有关“硫及其化合物”的材料。

材料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标准: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材料二“硫的转化”一节位于人教版《化学1》第四章第三节,以硫及其化合物的转化为线索,探索硫在自然界中的转化、硫在实验室中的转化,以及硫在生产生活中的转化。

材料三对于“硫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内容.教学中应突出“不同价态的硫元素”及“硫的转化”这种以元素为核心的教学观点,从硫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转化,从工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大视野出发,介绍硫及其化合物的有关知识。从认识硫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转化到在实验室里自己设计实验,实验含有不同价态硫元素物质之间的转化,再到硫的转化在工业生产中和环境保护中的运用,这样多角度多层面的介绍才能够真正提高学生对化学的理解力。

问题: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硫的转化”这一教学内容的有关任务:

(1)试确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2)说明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3)说明本节课教师可以使用的教学方法。

(4)请给出对本课内容进行“硫的转化”教学活动的设计思路。

点击查看答案

第4题

问题:(1)试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2)说明本节课的教学策略。(3)请对本课内容进行板书设计。(4)请对本课内容设计导入。(5)请写出氢氧化铁、氢氧化亚铁的制备与检验Fe3+离子的实验步骤。

背景材料:

阅渎下列三段高中化学教学中有关“铁的重要化合物”的材料。

材料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标准: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材料二“铁的重要化合物”内容属于高中化学必修阶段的无机元素化合物教学内容,必修化学课程中的无机元素化合物知识安排在《化学1》的“主题3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中。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使用教科书《化学1》的目录: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第三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材料三以下是某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关于铁的氧化物的介绍,利用分类法归纳FeO、Fe2O3、Fe3O4的性质,并填写表格。

【学生实验1】氢氧化铁、氢氧化亚铁的制备与Fe3+离子检验(整合实验)。

【问题情景1】阅读课文,结合实验现象,思考与讨论:

1.利用KSCN溶液,可以根据什么现象检验溶液中Fe3+的存在?Fe2+离子遇到KSCN会产生相同的现象吗?

2.FeSO4溶液滴加KSCN溶液一段时间后,再次观察溶液的颜色,出现了什么变化?该变化说明了什么?由此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3.Fe(OH)2沉淀是什么颜色?为什么往FeSO4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后生成的沉淀会出现颜色变化?

【师生小结】

【问题情景2】

1.从Fe2+被O2氧化为Fe3+,体现了Fe2+的什么性质?除了O2,还有哪些物质可以氧化Fe2+

2.若要实现从Fe3+转为Fe2+的变化,需要加入什么物质?

【学生实验2】Fe2+与Fe3+的转化,按照教材P)61科学探究进行实验,观察与记录实验现象。

【问题情景3】结合实验探究的现象,思考与讨论:

l.Fe3+与铁粉充分反应后的产物是什么?如何证明?

2.回忆前面有关Fe2+的实验,为什么用Fe与稀硫酸制备FeSO4溶液,并保持铁过量?

3.实验中如何判断Fe3+已充分反应?反应不充分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

【师生小结】

【问题情景3】学生课后思考与讨论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Fe2+离子和Fe(OH)2中+2价的铁均易被氧化。根据所学的知识,思考:利用FeSO4溶液和NaOH溶液时,如何通过实验条件的控制,制备较纯净的Fe(OH)2白色沉淀?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铁的化合物”这一教学片段的有关任务:

问题:

(1)试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2)说明本节课的教学策略。

(3)请对本课内容进行板书设计。

(4)请对本课内容设计导入。

(5)请写出氢氧化铁、氢氧化亚铁的制备与检验Fe3+离子的实验步骤。

点击查看答案

第5题

"已知用金属钠制取氧化钠,可有多种方法:①4Na+O=2NaO②4Na+CO=2NaO+C③2NaNO+6Na=4NaO+N↑,最好的是哪一种方法?原因是什么?"该问题的类型属于()。

A.应用水平的问题

B.理解水平的问题

C.评价水平的问题

D.知识水平的问题

点击查看答案

第6题

NH分子中H-N-H的键角为()。

A.109°28′

B.小于109°28′

C.120′

D.小于120°,大于109°28′

点击查看答案

第7题

问题:(1)请分析与评价上述两位老师的教学特点。(2)简述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与讨论的注意事项。

背景材料:

有两位化学老师针对同一教学内容,分别以问题驱动的方式设计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课堂教学。

老师1: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把教学设计成一系列问题,问题与问题之间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形成了教学中的问题串,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逐一解决一个个问题。

老师2: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以及学生实际,分析了教学中会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后,选出几个重点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首先从一个比较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开始,然后在教学中教师不断捕捉学生学习中生成的问题,并引导学生逐一解决。

问题:

(1)请分析与评价上述两位老师的教学特点。

(2)简述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与讨论的注意事项。

点击查看答案

第8题

问题:(1)上述改进后的实验有哪些优点?(2)在平时改进化学实验时,我们应注意哪些方面?

背景材料:

检验NaHCO3和Na2CO3的热稳定性,通常的做法是分别将其加热,并将其所产生的气体通往澄清的石灰水中,观察石灰水是否变浑浊,下面是某老师对NaHCO3和Na2CO3的热稳定性实验的创新设计:

如图2所示,在一小试管内盛装NaHCO3固体,并将导管插入澄清石灰水A中,在具支试管中盛装Na2CO3固体,并将支管导管插入澄清石灰水B中,然后加热,结果发现,A中溶液变浑浊,而B中溶液无变化。

问题:

(1)上述改进后的实验有哪些优点?

(2)在平时改进化学实验时,我们应注意哪些方面?

点击查看答案

第9题

某二元酸H2A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在NaHA溶液中一定是c(Na+)>c(HA-)c(OH-)>c(H+

B.在Na2A溶液中一定是c(Na+)>c(A2-)C>(OH-)>c(H+

C.在NaHA溶液中,c(Na+)+c(H+)=c(HA-)+2c(A2-)+C(OH-

D.在Na2A溶液中,c(H+)=c(HA-)+2c(A2-)+C(OH-

点击查看答案

第10题

问题:(1)根据两位老师的教学过程,说明各自所用教学方法的优缺点。(2)以张老师的教学为例,说明化学实验对发展学生科学素养具有哪些作用?(3)根据上述教学实例,归纳总结出化学概念、化学定律等这一类知识的基本教学思路。

背景材料:

下面是两位中学教师关于"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过程实录

【张老师的教学实录】

【提出问题】复习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拆分,原子重新组合),引出问题:在化学变化中物质发生变化。那么,在化学变化中,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有没有变化?

【做出假设】学生根据已有经验,提出假设:(1)增加(2)减少(3)不变

【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小组讨论:根据实验目的和所提供的实验用品设计实验方案,组织交流评价实验方案,选出可行性方案。包括:

实验1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测量反应前后质量。

实验2蜡烛燃烧,测量反应前后质量。

·进行实验:学生依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和测定的实验数据。

·汇报实验结果:蜡烛燃烧的质量减少: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对结果进行分析。

学生对上述现象产生如下的想法:

①"蜡烛燃烧后质量减少,是由于生成的气体没有被称量造成的。"

②"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因为反应中既没有气体参加,又没有气体生成。"

③"研究蜡烛燃烧反应的质量变化,应将参加反应的氧气和生成的二氧化碳、水一起称量。"

④"如果把蜡烛放在一个集气瓶中点燃,迅速塞上塞子再称,质量可能就不变了。"

【重新设计并完成实验】略。

【提出结论】化学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保持不变。

·思考实验结果是否具有普遍意义

·讲述质量守恒发展史

·解释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没有变,原子的数目也没有增减,所以说,在化学反应的前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等于反应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练习巩固】略。

【李老师的教学实录】

【问题引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发生了变化,那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是增加,是减少,还是不变?下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

【演示实验】

·蜡烛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密闭容器)。

·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数据记录

·得出结论在这两个反应中,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不变。

【设问讲解】

·设问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意义?

·讲解18世纪下半叶,生产的迅速发展推动了科学实验的发展。化学实验室里有了比较精密的实验仪器,这使化学研究工作发生了质的转变,即从对物质的简单定性研究进入到较精密的定量研究。在该过程中,拉瓦锡做出了重要贡献。拉瓦锡使几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并测定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经过反复实验和分析,都得到相同的结论:化学方法只能改变物质的成分而不能改变物质的质量。这个结论就是现在的质量守恒定律。要想进一步证明或否定这一结论,需要极精确的实验结果。但在18世纪,实验设备和技术还达不到这种要求。后来,不断有人改进实验技术等,以求能得到更精确的实验结果。20世纪初,德国和英国化学家分别做了精确度极高的实验,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小于一千万分之一,这个误差是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之内的。从而使质量守恒定律确立在严谨的科学实验基础上。

·讲解质量守恒定律略

【提出问题,学生讨论】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道尔顿认为,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同种原子的性质和质量相同。根据这一观点,结合化学变化的本质,从微观角度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解释。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没有变化,原子的数目也没有增减。所以说,在化学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等于反应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拓展】

·讨论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中的基本规律,也是自然界中的普遍规律。它认为,物质只能

相互转化,而不能任意消失或创生。但是,人们在赞美蜡烛高贵品质时,常说:"照亮别人,毁灭自己",这里说的毁灭自己,是否指物质任意的消失呢?如何解释?

·解释并总结略

问题:

(1)根据两位老师的教学过程,说明各自所用教学方法的优缺点。

(2)以张老师的教学为例,说明化学实验对发展学生科学素养具有哪些作用?

(3)根据上述教学实例,归纳总结出化学概念、化学定律等这一类知识的基本教学思路。

点击查看答案
下载上学吧APP
客服
TOP
重置密码
账号:
旧密码:
新密码:
确认密码:
确认修改
购买搜题卡查看答案
购买前请仔细阅读《购买须知》
请选择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
选择优惠券
优惠券
请选择
点击支付即表示你同意并接受《服务协议》《购买须知》
立即支付
搜题卡使用说明

1. 搜题次数扣减规则:

功能 扣减规则
基础费
(查看答案)
加收费
(AI功能)
文字搜题、查看答案 1/每题 0/每次
语音搜题、查看答案 1/每题 2/每次
单题拍照识别、查看答案 1/每题 2/每次
整页拍照识别、查看答案 1/每题 5/每次

备注:网站、APP、小程序均支持文字搜题、查看答案;语音搜题、单题拍照识别、整页拍照识别仅APP、小程序支持。

2. 使用语音搜索、拍照搜索等AI功能需安装APP(或打开微信小程序)。

3. 搜题卡过期将作废,不支持退款,请在有效期内使用完毕。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
恭喜您,购买搜题卡成功 系统为您生成的账号密码如下:
重要提示: 请勿将账号共享给其他人使用,违者账号将被封禁。
发送账号到微信 保存账号查看答案
怕账号密码记不住?建议关注微信公众号绑定微信,开通微信扫码登录功能
警告: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存在安全风险

为了保护您的账号安全,请在“上学吧”公众号进行验证,点击“官网服务”-“账号验证”后输入验证码“”完成验证,验证成功后方可继续查看答案!

- 微信扫码关注上学吧 -
警告: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存在安全风险
抱歉,您的账号因涉嫌违反上学吧购买须知被冻结。您可在“上学吧”微信公众号中的“官网服务”-“账号解封申请”申请解封,或联系客服
- 微信扫码关注上学吧 -
请用微信扫码测试
选择优惠券
确认选择
谢谢您的反馈

您认为本题答案有误,我们将认真、仔细核查,如果您知道正确答案,欢迎您来纠错

上学吧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