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提示: 请勿将账号共享给其他人使用,违者账号将被封禁!
查看《购买须知》>>>
找答案首页 > 全部分类 > 远程教育
搜题
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搜题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主观题]

有一位数学教师,在讲“对数表”一课时,先问学生“一张纸厚度是0.083毫米,现在对折3次,厚度不足1毫米,如果对折30次,请同学估计一下厚度”?学生:"30毫米”"60毫米”?!教师:“我经计算,这厚度将超过10座珠穆朗玛峰的叠起来的高度”。学生惊讶不已,甚至有人认为老师搞错了。教师列出式子:0.083X230,对学生说:“230很难计算,不如查对数表。”试用学过的教学理论分析这位教师的教学策略。

查看答案
更多“有一位数学教师,在讲“对数表”一课时,先问学生“一张纸厚度是0.083毫米,现在对折3次,厚度不足1毫米,如果对折30次,请同学估计一下厚度”?学生:"30毫米”"60毫米”?!教师:“我经计算,这厚…”相关的问题

第1题

有一位数学教师在讲对数表一课时,先问学生:一张纸厚度是0.083毫米。现在对折3次,厚度不足1毫米;如果对折30次,请同学估计一下厚度。学生说:30毫米、60毫米。教师说:我经计算,这厚度将超过10座珠穆朗玛峰叠起来的高度。学生惊讶不已,甚至有人认为老师搞错了。教师列出式子:0.083×230,对学生说:230很难计算,不如查对数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教师通过设置悬念,引导学生思考

B.这一教学过程体现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统一的原则

C.这一教学理论联系实际,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

D.这一教学过程用教授、说话和演示的教学方法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有一位数学教师在上“对数表”一课时,先问学生:“一张纸的厚度是0.083 毫米,现在对折3次,厚度不足1毫米。如果对折30 次,请同学们估计一下厚度。”学生回答:“30 毫米”“60 毫米”……教师:“经过我的计算,这厚度将超过10 座珠穆朗玛峰叠起来的高度。”学生们惊讶不已,甚至有人认为老师搞错了。教师列出式子:0.083 X230。然后对学生说:“230很难计算,不如查对数表。”下列说法正确的

A.教师通过设置悬念,引导学生思考

B.这一教学过程体现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统一的原则

C.这一教学过程体现理论联系实际、启发性教学原则

D.这一教学过程用讲授、讨论和演示的教学方法

点击查看答案

第3题

数学老师在讲“对数表”一课时,拿出一张A4纸,告诉学生,“这张纸的厚度是0.083毫米,现在我将这张纸对折3次,厚度还不到1毫米,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能够对折30次的话,它的厚度是多少呢?”学生有的回答10厘米,有的说1米多,老师却说:“我已经计算过了,如果我没算错的话,这厚度要远远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学生们惊讶不已,甚至有人认为老师算错了,在这样的一种氛围下,教师顺势引入“对数表”的教学

A.讲授法

B.练习法

C.谈话法

D.演示法

点击查看答案

第4题

数学老师在讲“对数表”一课时,拿出一张A4纸,告诉学生,“这张纸的厚度是0.083毫米,现在我将这张纸对折3次,厚度还不到1毫米,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能够对折30次的话,它的厚度是多少呢 ”学生有的回答10厘米,有的说1米多,老师却说:“我已经计算过了,如果我没算错的话,这厚度要远远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学生们惊讶不已,甚至有人认为老师算错了,在这样的一种氛围下,教师顺势引入“对数表”的教学

A.讲授法

B.练习法

C.谈话法

D.演示法

点击查看答案

第5题

将厚度为0.1毫米的一张纸对折,再对折,这样对折3次后,这张纸厚()毫米

A.0.3

B.0.6

C.0.8

D.1

点击查看答案

第6题

vfor编写程序解决下面问题: 珠穆朗玛峰高度为8848米,一张纸厚度为0.1毫米,假设一张纸可以无限次地对折,问这张纸需要对折多少次之后能超过珠峰高度?
点击查看答案

第7题

有一张纸厚0.5mm,假如它足够大,将它不断对折,问对折多少次后厚度可以达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8848m)。设计程序,求解并输出对折次数n。(要求编写两个程序,一种利用break 或continue语句完成,另一种不用) 输入格式: 输出格式: "n=%d.\n" 输入样例: 输出样例: n=25.
点击查看答案

第8题

案例: 下面是一位老师在讲“指数函数及其性质探究”第一课“探究指数函数定义、图象及其性质”时的教

案例:

下面是一位老师在讲“指数函数及其性质探究”第一课“探究指数函数定义、图象及其性质”时的教学片段,请阅读后回答问题:

师:请同学们不断地沿同一方向对折一张长方形的纸。你能找出折叠的次数与某个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吗?为了简化问题,不妨假设纸的初始面积为单位1。

师:现在同学们开始做,请找出自变量是谁?自变量和那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关系式是什么?请大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

生:我们探究的是折叠次数是自变量,折叠次数和纸的层数的关系式是y=2χ(这时教师在黑板上写上折叠次数χ:0 1 2 3……,下一行写上纸的层数y:1 2 4 8……)

师:还有没有同学找到了不同的关系式?请举手。

生:我们找的自变量也是折叠次数,折叠次数和纸的面积之间的关系式是y=(1/2)χ。(这时教师在黑板上写上折叠次数χ:0 1 2 3……,再下一行写上y:1 0.5 0.25 0.125……)

师:列出的这两个函数解析式的形式有什么共同特征?把它们的定义域扩充到全体实数后就成了一个新的函数,我们看自变量的位置在指数的位置,我们给这一类函数起名叫指数函数(这时候板书课题)。

问题:

(1)该教师在引入新课题时用了什么方法,对此你有何看法,并说明理由。(15分)

(2)请对该教师的课堂提问作出评析。(15分)

点击查看答案

第9题

下列物理量的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

A.一张纸的厚度大约是0.1cm

B.人步行的速度约4km/h

C.一位初二的学生呼吸一次约为1s

D.长江长约6.3×103m

点击查看答案

第10题

将0.1毫米的纸对折3次,其厚度为()毫米

A.0.2

B.0.4

C.0

点击查看答案

第11题

把一张足够大的且厚度为0.1毫米的纸连续对折。要使对折后的整叠纸总厚度超过12毫米,至少要对折几次?()

A.6

B.7

C.8

D.9

点击查看答案
下载上学吧APP
客服
TOP
重置密码
账号:
旧密码:
新密码:
确认密码:
确认修改
购买搜题卡查看答案
购买前请仔细阅读《购买须知》
请选择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
选择优惠券
优惠券
请选择
点击支付即表示你同意并接受《服务协议》《购买须知》
立即支付
搜题卡使用说明

1. 搜题次数扣减规则:

功能 扣减规则
基础费
(查看答案)
加收费
(AI功能)
文字搜题、查看答案 1/每题 0/每次
语音搜题、查看答案 1/每题 2/每次
单题拍照识别、查看答案 1/每题 2/每次
整页拍照识别、查看答案 1/每题 5/每次

备注:网站、APP、小程序均支持文字搜题、查看答案;语音搜题、单题拍照识别、整页拍照识别仅APP、小程序支持。

2. 使用语音搜索、拍照搜索等AI功能需安装APP(或打开微信小程序)。

3. 搜题卡过期将作废,不支持退款,请在有效期内使用完毕。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
恭喜您,购买搜题卡成功 系统为您生成的账号密码如下:
重要提示: 请勿将账号共享给其他人使用,违者账号将被封禁。
发送账号到微信 保存账号查看答案
怕账号密码记不住?建议关注微信公众号绑定微信,开通微信扫码登录功能
警告: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存在安全风险

为了保护您的账号安全,请在“上学吧”公众号进行验证,点击“官网服务”-“账号验证”后输入验证码“”完成验证,验证成功后方可继续查看答案!

- 微信扫码关注上学吧 -
警告: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存在安全风险
抱歉,您的账号因涉嫌违反上学吧购买须知被冻结。您可在“上学吧”微信公众号中的“官网服务”-“账号解封申请”申请解封,或联系客服
- 微信扫码关注上学吧 -
请用微信扫码测试
选择优惠券
确认选择
谢谢您的反馈

您认为本题答案有误,我们将认真、仔细核查,如果您知道正确答案,欢迎您来纠错

上学吧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