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提示: 请勿将账号共享给其他人使用,违者账号将被封禁!
查看《购买须知》>>>
找答案首页 > 全部分类 > 公务员考试
搜题
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搜题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主观题]

【材料一】 孩子大学毕业,工作赚钱,回报父母,反哺家庭……这是一条人们习惯的“路子”。养儿防老一直

以来是中国人的传统家庭价值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父母对孩子的养育是一种投资,到达一定阶段后就可以收到回报。但时至今日,这一观念正被前所未有地颠覆着。根据老龄科研中心的调查,中国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现象,有30%左右的成年人基本靠父母供养,这些早该自立却因种种原因依然“吃定”父母的人被媒体称为“啃老族”。 社会学者认为,随着就业压力增大,以及独生子女逐渐成年,“啃老族”的队伍还将扩大。而中国将在10多年后进人老龄化社会,“啃老族”很可能成为影响未来中国家庭生活的“第一杀手”。严峻的现实是,众多子女不仅不能赡养老人,而且还在坐吃老人们微薄的养老金。

【材料二】 “刚毕业工资低可以理解,但是入不敷出确实有些尴尬。”24岁的吴迪今年6月毕业于北京一所财经类院校,随后到北京国贸地区的一家证券公司工作。在金融行业找到“铁饭碗”的他,一度成为同学羡慕的对象。 领到第一个月的工资后,吴迪感觉被泼了一盆冷水。按照公司规定,刚参加工作的应届毕业生需要经过半年实习期才能转正,这段时间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都只能拿到60%,再扣掉 “五险一金”,实际拿到手的工资不到3500元。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吴迪说,以前在学校的时候,住在宿舍、吃在餐厅,每个月的花销不大。可一旦参加工作、步入社会,租房、吃饭样样都花不少钱,用“花钱如流水”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 由于单位附近房租高,为了节省租金,吴迪在通州区和同学合租了一套两居室。尽管如此,他每月分摊的房租也要1500元,每月水电费、上网费加起来还要近300元。此外,每月的交通费、电话费各100元,餐费1000多元。“单是衣食住行这些基本的花销,就几乎用掉了我全部的工资。如果再碰到朋友结婚这些急用钱的事情,就必须向父母求援,彻底变回‘啃老族’了。”吴迪说。 近几年。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就业市场供需关系发生变化,像吴迪这种“毕业后依旧啃老”的情况并不少见。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日前发布的一份调查显示,今年大学毕业生的人数达到。720多万名,而新就业大学生的平均月薪只有2400元左右,呈逐年下降走势,其中,四成大学毕业生还在“啃老”。 生活负担给吴迪精神上带来一定压力。“上了十几年学,本以为工作后,可以赚钱养活自己、孝敬父母。”吴迪说,参加工作后仍然要靠父母资助,心里有些过意不去。

【材料三】 据中国媒体调查,目前“啃老族”主要有以下六类人: 1.养成型“啃老族”: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养成了事事依赖父母的心理,缺乏基本的谋生知识和技能,是真正意义上的“啃老族”。这类群体从小养成依赖父母的心理,在成年后又没有通过学校学习掌握谋生手段,这类群体的形成主要是家庭的责任。 2.挑剔型“啃老族”:大多拥有较高的学历,对工作比较挑剔而暂时呆在家里靠父母生活。这类群体大多对自己的期望过高,没有形成正确的择业观,这主要是学校的教育制度不够全面而导致的。 3.被迫型“啃老族”:拥有相对稳定的工作,收入基本能够满足个人生活所需,但是由于经济基础薄弱,面临结婚、买房等人生大事,不得不向父母寻求帮助。这类群体主要属于低收入就业人群。有工作但是还要依靠父母解决一系列问题,比如结婚、买房,这主要是中国的二元结构和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导致的。 4.追求梦想型“啃老族”:他们渴望通过自主创业步入富有阶层,但由于他们所设定的目标常常不符合实际,自身缺乏社会经验,而以失败告终,不得不“啃老”接济生活。 5.丧失信心型“啃老族”:他们面对多次求职无果或在工作上受到挫折时,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对往后的就业丧失信心,不愿意再去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宁愿待在家里“啃老”。这类群体没有正确的人生观,遇到挫折不能进行心理调节,最后对自己失去信心。 6.频繁跳槽型“啃老族”:他们对工作没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因而频繁的跳槽,导致最后找不到工作,不得不回家“啃老”。

【材料四】 “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老年人有权拒绝‘啃老’”……近日,山东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布《山东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因为这些条款,征求意见稿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特别是禁止“啃老”条款更是引起社会热议。 据了解,旧版《山东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已经实施15年,近日对其进行“大修”。其中, “有独立生活能力的成年子女要求老年人经济资助的,老年人有权拒绝;成年子女或者其他亲属不得以无业或者其他理由索取老年人的财物”这一特别禁止成年子女“啃老”的条款,把这部条例的“大修”工作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据省法制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条例》的修订是新时期为了进一步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发展老龄事业,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助老的传统美德,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目前,省法制办正在整理社会各界意见,加快调整修订草案的相关内容。据悉,修订后的《山东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将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同样,2014年8月下旬,浙江省杭州市法制办拟定的《杭州市老年人权益保障规定(草案)》第二次征求意见稿已经开始面向社会征求意见。这部法规在保护老年人权益方面作出了多项规定。其中包括禁止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子女“啃老”,对于虐待老人的养老机构最高可罚款3 万元。 对于立法禁止“啃老”,有人认为,父母对于是否继续资助成年子女本身就有决定权,立法实在没有必要干预。也有人认为,针对“啃老”立法有助于弥补法律空白,对“啃老族”起到警示作用。

【材料五】 今年29岁的徐青(化名)大学毕业后一直闲在家里等吃喝,还将一名女网友带回家长期同居。面对父母劝说,他称父母有义务养自己。最近,被“啃老”长达7年的徐先生和朱女士夫妻将儿子诉至海淀法院,并申请强制执行赶独生子出门。 大学毕业后,徐青说找工作难,徐先生便把儿子安排到同学的公司。工作了3个月,徐青说工作没意思,干脆辞职不干。尽管帮儿子联系过几个工作单位,但徐青总推说:“没意思,不想干。”自己则闲在家里睡觉、上网、要钱花。无奈之下,徐先生和朱女士将儿子徐青起诉至法院,请求判令儿子搬出徐先生名下房屋,限期腾房。法院审理后判令徐青在判决生效后60日内搬出徐先生和朱女士夫妻的房子。没想到判决生效后,徐青仍拒不履行。最后,被“啃老”7年的徐先生和朱女士向法院申请了强制执行。 其实,“啃老”并非中国大学毕业生的专利。在国外,也有所谓的“啃老族”。据《纽约时报》报道,美国的经济虽然在持续复苏中,但“啃老族”对父母的依赖却没有减轻,在二、三十岁的年龄层的人里,五分之一仍和父母同住,更有60%还在接受父母的财务援助。日本政府调查了15至 34岁青年2012年的就业状况,“啃老族”的人数已达63万。从比例上来看,“啃老族”人数较 2011年同比增加0.1%,创有统计的1995年以来的历史新高。

【材料六】 “其实,让孩子工作,重要的不在于收入多少,而是让孩子学会在社会上生活,了解社会,面对风雨。如果长期赋闲在家,会失去为生活打拼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宁波天封社区曾做过帮助 “啃老”青年融入社会的公益项目,社区党委书记李缇虹认为,对未就业在家的孩子,要区别对待,有的的确是惰性使然、不愿吃苦,而有的则是在等待一个机会和转折点,重要的是社会和家庭要给予及时、正确的引导。 社区一位青年大学毕业后两年,一直待业在家沉迷网络游戏,靠父母供养。社区慢慢引导他到周边一些企业实习工作,虽然小伙每次都因为不适应干不久,但他逐渐体会到工作赚钱不容易。现在,他发挥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成为网络游戏职业玩家,每月有2000余元收入。 对这样的孩子,迈出第一步,就可能改变一生。 精神上不“断奶”,经济上就难以独立。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朱力分析,“啃老族”中绝大部分人从小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从没受过委屈,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大多数父母在抚养孩子过程中,更关心孩子生理性健康,如衣着是不是避寒保暖,膳食是不是营养可口,而忽略了孩子人格是否成熟等精神性健康,不注重孩子的独立性、自我奋斗、家庭责任观的培养。正是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导致孩子产生“在父母面前永远是孩子”的依附心理。 网友“拒绝荣华的冰”坦言,自己也曾是“啃老族”的一员。他中专读的是化工专业,工作大多接触有毒、易燃、易爆物质,所以辞职不干,在家呆了近两年。后来,他鼓起勇气参加成考,读大专两年。毕业后到处打工,当时每月工资只有千余元。通过努力,他最终考上公务员,告别“啃老”生活。他感言:“现在只有勤奋工作,时常回家看看,孝敬父母,才对得起养我的父母,希望和我有一样经历的朋友,要以实际行动回报父母。”

问题: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联系实际,围绕“啃老”这一社会现象写一篇800 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

1.围绕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

2.观点鲜明、论述深刻、内容充实;

3.结构完整、条理清晰、语言流畅。

查看答案
更多“【材料一】 孩子大学毕业,工作赚钱,回报父母,反哺家庭……这是一条人们习惯的“路子”。养儿防老一直”相关的问题

第1题

“耐得住寂寞,做学问才有可能成功。”从这句话可以推出:做学问成功的人一定是耐得住寂寞的人。 ( )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2014年12月1日起,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正式施行,我国安全生产和安全监管工作将步

入更加完善的依法治理新时期。 ( )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点击查看答案

第3题

一个棱长为6厘米的正方形容器里放了4厘米深的水,现放入棱长为2厘米的正方形木块有一半体积沉在水

里,则容器里的水升高了( )厘米。

A.1/5

B.1/8

C.1/9

D.1/10

点击查看答案

第4题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出自( )。A.《史记》B.《大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出自( )。

A.《史记》

B.《大学》

C.《苟子》

D.《论语》

点击查看答案

第5题

“五个统筹”中,“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意思是( )。A.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B.东部率先实现小康社会和现

“五个统筹”中,“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意思是( )。

A.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B.东部率先实现小康社会和现代化

C.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D.推进西部大开发

点击查看答案

第6题

治安行政处罚,是森林公安机关依法对不履行治安法规所确定的义务或者危及社会治安秩序,情节轻微,

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依照治安管理法规的规定而实施的行政处罚。森林公安机关有权作出的治安行政处罚的种类有( )

A.责令停产停业

B.没收违法所得或者非法财物

C.行政拘留

D.吊销森林公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

点击查看答案

第7题

近些年来,森林公安工作既发扬传统,坚持走群众路线,又不断探索,不断开拓,创造了森林公安工作的新

形式,积累了一些新经验,( )

A.森林公安工作纳入了法制轨道

B.拓宽了警民联系的新渠道

C.创造了警民协作的新形式

D.形成了群防群治的新局面

点击查看答案

第8题

森林公安群众工作信息化的内容主要有( )A.通过信息宣传去教育、动员、调动群众的积极性B.将党和国

森林公安群众工作信息化的内容主要有( )

A.通过信息宣传去教育、动员、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B.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森林公安对策及时公布于众

C.取得群众支持,并将群众中的治安信息及时反馈

D.建立健全警民沟通的信息网络

点击查看答案

第9题

下列哪一项不是森林公安机关的基本任务?( )A.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和社会稳定B.维护国家安全C.做好群

下列哪一项不是森林公安机关的基本任务?( )

A.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和社会稳定

B.维护国家安全

C.做好群众工作

D.保护公共财产和个人合法财产

点击查看答案

第10题

森林公安机关的任务从层次上分包括( )A.目前任务和长远任务B.局部任务和全局任务C.基本任务和具

森林公安机关的任务从层次上分包括( )

A.目前任务和长远任务

B.局部任务和全局任务

C.基本任务和具体任务

D.基本任务和长远任务

点击查看答案
下载上学吧APP
客服
TOP
重置密码
账号:
旧密码:
新密码:
确认密码:
确认修改
购买搜题卡查看答案
购买前请仔细阅读《购买须知》
请选择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
选择优惠券
优惠券
请选择
点击支付即表示你同意并接受《服务协议》《购买须知》
立即支付
搜题卡使用说明

1. 搜题次数扣减规则:

功能 扣减规则
基础费
(查看答案)
加收费
(AI功能)
文字搜题、查看答案 1/每题 0/每次
语音搜题、查看答案 1/每题 2/每次
单题拍照识别、查看答案 1/每题 2/每次
整页拍照识别、查看答案 1/每题 5/每次

备注:网站、APP、小程序均支持文字搜题、查看答案;语音搜题、单题拍照识别、整页拍照识别仅APP、小程序支持。

2. 使用语音搜索、拍照搜索等AI功能需安装APP(或打开微信小程序)。

3. 搜题卡过期将作废,不支持退款,请在有效期内使用完毕。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
恭喜您,购买搜题卡成功 系统为您生成的账号密码如下:
重要提示: 请勿将账号共享给其他人使用,违者账号将被封禁。
发送账号到微信 保存账号查看答案
怕账号密码记不住?建议关注微信公众号绑定微信,开通微信扫码登录功能
警告: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存在安全风险

为了保护您的账号安全,请在“上学吧”公众号进行验证,点击“官网服务”-“账号验证”后输入验证码“”完成验证,验证成功后方可继续查看答案!

- 微信扫码关注上学吧 -
警告: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存在安全风险
抱歉,您的账号因涉嫌违反上学吧购买须知被冻结。您可在“上学吧”微信公众号中的“官网服务”-“账号解封申请”申请解封,或联系客服
- 微信扫码关注上学吧 -
请用微信扫码测试
选择优惠券
确认选择
谢谢您的反馈

您认为本题答案有误,我们将认真、仔细核查,如果您知道正确答案,欢迎您来纠错

上学吧找答案